母瑞山七队美丽乡村暨红色旅游项目
“在第二次被‘围剿'的8个多月中,红军战士混迹在山野中,没有剪刀,谁头发长了,找个树桩,把头发放上去,另一个用砍刀砍,所以,那时候不是剪头发,是‘砍头发'……”近日,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讲堂中,纪念园园长王学广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们讲述着红军艰苦抗争的故事。
“过去,我只在清明、‘七一’等特定节点才上台讲课,因为其他时间没什么人来,可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的课表排得越来越满。”虽然工作量增加,王学广却不觉得辛苦,“越来越多人愿意来听母瑞山的红色故事,我高兴还来不及。”
“红色”载体越来越丰富
游客的增加,得益于母瑞山在升级改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景区硬件配套,还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增加重走红军路、“三同”体验等内容,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
发展红色旅游,首先离不开的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建设。2017年,定安在升级根据地纪念园展馆、红军潭、马鞍岭阻击战遗迹3个原有核心景点的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红军供销社、红军缝衣组和红军交通处等10个革命遗址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形成了完整的旅游布局。今年,所有革命遗址修缮完毕,前来母瑞山的游客可以走入这些革命遗址,体验红军当年的生活状态。
“以前到红色景点参观,看看展、听听课就结束了,内容单调,缺乏新鲜感。”曾两次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游玩的游客李鑫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现在景区内新增了重走红军路等实景体验项目,让人能亲身感受当时革命战士如何在深山老林中艰苦生活的状态,旅游体验愈加丰富。
今年12月,李鑫在母瑞山待了两天。白天在纪念园听园长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晚上入住当地民宿,饱尝槟榔鸡、五色饭等地道农家美食。第二天,他还随着讲解员,重走了一回革命路。穿行在曲折泥泞的山路上,他不由感慨:“身着红军服,脚踩帆布鞋,我仿佛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实景体验活化母瑞山精神
未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还将结合遗址建设,规划特色体验项目,比如让身着红军服的游客穿梭其间,听革命故事,领“粮票”吃革命餐以及模拟战场训练等,丰富游客的红色体验。
“这为母瑞山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王学广认为,母瑞山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传统以宣讲、参观为主的观光形式欠缺感染力,增加实景体验项目能够再现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场景,让母瑞山精神“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还加强信息化建设,在纪念园展馆和革命遗址中多处巧妙使用现代科技展陈手段,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人们不再只是“看”展馆和遗址,也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动。
“在展馆和各个遗址,我只需要扫描指引牌上相应二维码,便可以听到语音讲解,看到相关的图文和视频资料,更加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革命故事。”李鑫说。
此外,定安县委、县政府与母瑞山农场公司合作,紧密结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吸引周边居民参与景区内配套服务,支持当地群众参与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日前,占地面积33亩的母瑞山七队美丽乡村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完工,34栋充满红色风情的小洋楼成为当地群众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依托。
母瑞山越来越美、越来越火,吸引了不少当地村民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曾以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的当地村民凌海强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下半年,他将家中3间闲置空房按标准改造为客房,还积极参加旅游培训班,学习民宿管理知识及旅游服务技能。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风光美了,游人多了,母瑞山今非昔比,我们发展红色旅游前景好着呢!”
来源:海南日报